从“经验”出发,让数学更贴近生活
主讲、撰稿:曾亚琪 审核、编辑:谢涛、曾亚琪 时间:2017.11.14.
数学学习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解决生活问题,更主要的是基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习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积累数学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最终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因此,数学教学应对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适时适度的提炼和归纳。
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在四(1)主讲了一节《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解决问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 导(谈话导入);
T:(板书课题)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单价、
数量和总价。那么对于它们你已经知道些什么?
S:单价×数量=总价
S:数量越多,总价越大
S:……
T:看来,同学们对它们是很了解了,那老师要考考你,你能在具体的信息中找到它们吗?(完成学习任务单一)
生汇报。
T:那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到底什么是单价、数量、总价?
【设计意图】
在以前的学习中,经常有遇见类似数量关系的练习,凭借学生对单价、数量和总价的理解和已知经验,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二 学、议;
1. 概括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生先尝试着说一说,再看课本上的定义。
T:那我们现在理解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意义,那它们三者之间是不是“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呢?咱们接着来研究。
2.自主尝试画一画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T:你能不能以第一条信息为例,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这里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呢?
(完成学习任务单二)
3.分享展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
生展示分享,结合线段图,明确“单价×数量=总价”
结合线段图,例举生活中能表示这样关系的现象。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情境,借助画图,数形结合来抽象出数学模型,并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归纳出数量关系,为后面更好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4.填一填,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表示?
(完成学习任务单三)
【设计意图】
填一填,让学生自己观察,理清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另一种变式的关系表述,进一步知道已知其中任意两个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
三 练;
1. 根据条件补充问题
2.选择合适的条件计算
3.选择合适的购买方案
【设计意图】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三个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建模思想。进一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 总结
T: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
归纳小结,加深课堂体会!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对规律作适时适度的总结提炼,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对“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的提炼,可借助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之前的学习经验,丰富学生的理解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些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课的伊始,我定义了两项重要内容,一是对概念的深化理解,二是明晰和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最初的想法认为有学生之前的经验做基础所以这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一个内容,可往往问题是看似越简单的内容越难上。为此,我在学习了参考书和各种教辅资料之后,也在网上学习了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和同年级的老师们商量、讨论,最终确立了以上教学流程。
在评课过程中,老师们对我的课堂上的某些做法提出了表扬,同时也针对我的课堂环节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这是最值得我好好品味、思考,提升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机会。
老师们说:
1.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成任务驱动型的学习,老师作为学习的引路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这一点做得挺好!但应在充分考虑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将题量缩小,以至于到后面有些开放的题型没有练习的时间。
2.在突破重难点时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利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突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对于后进生的帮扶作用是很有效的。但线段图的呈现形式上太过于单一了;亦或是在对数量关系的验证的多样化上可以更广泛些,例如:除法的逆运算、乘法的意义、除法的意义等。
3.整个教学贯穿了学生的生活情境,但在对单价含义的叙述上可以更加完整些。例如:单价是3元描述成每千克3元……细节的把控关系到知识的透彻理解,这方面我以后还要多研读、深入理解教材教参。作为老师,首先得真正想明白。反思!
4.在“填一填”的练习上,设置买桔子一共花了12元,让学生猜想单价和数量可能是多少这一开放题型上,学生都能猜想出,只是最终应该回归到知识的落脚点上:总价=单价×数量 这样就更完整了。
课结束了,关于数量关系的教学,我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从更深入的层面上来说,它为后面学生学习列方程式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更不允许“偷懒”,谨记!
感谢全体数学组老师,毫无保留的提出自己的建议,激励着我朝着更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迈进。
下面附上几张学生课堂上的精彩照片:
圈一圈,找一找
展示分享,自信又大方
老师,我还有补充